江西空管分局召开防范航空器偏离指令高度专项风险管理会议
孔子作为天下第一位民间设帐授徒的老师,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接受过乡学教育,那么孔子受到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是否受到名师指点,自然是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
这无疑需要理论勇气,这深深根植于思想家厚重的理论造诣之中,也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赋予人的力量。此本是中国哲学早期发展中的二水分流之正常学术现象,孰料却因后儒道统之争而使孟荀呈势不两立之态
[20]肯定说大多从征服自然的角度言荀子思想之科学性。有识之学人,为接引西学,延续中学,辗转求索。公允地讲,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大的思想贡献在重智。此分类比较驳杂,贯穿了时间、历史事件与研究方法。荀子与西方重智系统是否一致,是另外一个问题。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言之,荀子的逻辑心灵非正面面对逻辑,并非为逻辑而逻辑,为科学而科学者。四、为民父母的思想逻辑及其意蕴民之父母说先秦已有,且在经典中大量使用。
《诗经》民之父母主要指居于统治上位的乐只君子恺悌君子,《大学》《中庸》则着意强调了德位合一的意义。[5]151此次序禀天地之气而自然铺展,从家庭延伸而出,引申而来。孟子从民生、民权角度对民之父母思想传统进行了阐发,并由此提出其仁政爱民的王道政治思想。而德位合一则是理想状态。
荀子关于民之父母的论述,既是对儒家政治思想观念的继承,也与其从政于兰陵令的为民父母经历有关。儒家德化万民、天下一体的理想政治观念经由《诗经》《尚书》系列典籍对民之父母的阐发,在孔子这里立体呈现出来。
在儒家观念系统中,天地物象莫不是家庭关系的摹写。参考文献:[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2.[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3.[4][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263.[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王文锦.礼记译解(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9]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32.[10]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1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金良年译注.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3]王先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李涤生.荀子集释[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179.[15]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姚海涛,青岛城市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民之父母业已成为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当深入挖掘其意蕴,以实现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三、《孟子》《荀子》中的为民父母(一)《孟子》:仁政与王道《孟子》为民父母一语出现了五次。
进入21世纪之后,父母官的正面价值开始受到学界重视,所蕴示的积极意义逐渐回归。郭店竹简处理忠孝困境与后世有着天壤之别。其中赤子一词出现五次。在孟子、荀子那里,均有所触及,尤其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回应,由此带来了忠孝观念的巨大反转。
一是,《诗?小雅?南山有台》的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6]180。孟子重视人民的权力问题。
亲尊故为父服斩缞三年,为君亦服斩缞三年,为民父母之谓也。岂弟(恺悌)一词在《诗经》中出现19次。
所以异于父,君臣不相戴也,则可已。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一语成为后世儒者诠释君民关系的经典引述。仅如保赤子就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若养赤子。[2]召信臣与杜诗二人,一为西汉,一为东汉。絜矩之道是本末一贯、主次分明之道,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修己安人的仁爱之道,是立人达人的兼济之道。他认为,天地者,生之始也。
第五,统治者要意识到,民之父母中的父母子女关系位置需要实现变换。《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2]8《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2]106孟子不用民之父母这一固定说法而用为民父母。像商汤、周武王之辈,是民之父母典型。
其次,荀子从家国天下观念出发,通过绾合家庭管理与政治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民之父母观念。[11]192基于血缘亲情的父子关系显然远远地超越了君臣关系,并且不宜适用理性探讨的方式来处理父恶问题。
礼义之统是荀子政治哲学的一大理论关键。儒家讲究学以致用、学以致政,要从最切近处实行,以我为中心,进行圆环式外推,由血缘亲情、他人、社会逐步推拓开去。《孟子》与《荀子》是民之父母一语的大力倡导与诠释者。而现实主义的荀子则将民之父母从具体的国家治理、礼仪规矩(如丧礼)等层面进行诠释,使得这一观念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在荀子看来,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虽不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却胜似子女待父母般亲爱,充分凸显了圣王之道与大儒之效。到底谁是谁的父母?这是一个问题。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大学》则引用了《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8]903一语,亦将统治者视为民之父母。官员权力来自百姓,俸禄出自百姓税收。
而乐主要指和乐平易的君子德风。二、《诗经》《大学》《中庸》《孔子家语》与郭店楚简中的民之父母(一)《诗经》:乐只君子、恺悌君子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大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内容。子女对父母应服三年之丧,但对君主的丧期当如何?荀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与细密论证。《诗经》乐只君子与恺悌君子,均为有位统治者之义。
[5]151元后是大君,当是民之父母。国富民穷、官强民弱要不得。
荀子多从人间礼仪到社会管理制度转进的角度对民之父母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又从伦理原则到群居和一社会制度的迁移角度来进行阐释、论证父母、君臣之间的联系,确实将父母与君主关系进行了理论反转。母亲只哺育自己,但不尽教诲之责。
这一历程与礼崩乐坏、周文疲弊的历史大背景相适应,又是后世以孝治天下思想的下贯而然。[10]139《贤君》篇记载,哀公问政,孔子答曰,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